点击梅山风V,领略人文·历史·风景!最具特色的平台!
相关链接:1、资江航运曾造就了“楚南望邑”的辉煌(系列一)
2、新化:曾有“楚南望邑”的辉煌(系列二)
3、(系列三)新化:曾有“楚南望邑”的辉煌
4、(系列四)新化:曾有“楚南望邑”的辉煌
5、资江化溪、桑梓段的河道码头及历史人文(系列五)
6、资江化溪、桑梓段的地名、名胜古迹等历史人文(系列六)
7、资江化溪、桑梓段的工商业及乡土文化(系列七)
8、资江新化县城段的昔日辉煌(系列八)
(上接之九)
第二节民国一流县城——上梅古城(上)
千年古城概述
悠悠上梅,千年古城,写不尽,是繁华;道不完,是沧桑。上梅镇是一座有近千年历史的古城,是原新化县治所在地,与分离出去的梅苑开发区联在一起,是全县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关于最初的新化县治驻地,有“白石坪说”和“松山坪说”二种看法:一种认为新化县治先定白溪白石坪(现白溪镇何思村),然后于宋绍圣初由县令蒋允济迁至现址。另一种是认为建县时就定县治于现址,然后搬迁至白溪白石坪,再于宋绍圣初搬回至现址。总之,白溪白石坪曾充当过县治之所,直到明末何氏从江西迁入,地名才改为何家坪至今;今县址才是最为长久的县治驻所。据说当时还通过取土称重比较,现县址松山坪的比别处重了三钱[1];此外,松山坪形似金盆覆水,视野开阔,坐北朝南,远有维山为屏障,左有东泽龙池为护,右有西岭伏虎,符合太极之生生不息、往复循环之意。因此县治就定了下来,不再迁徙。宋绍圣年间,新化县城街道为十字型。至明洪武甲辰年(),总制胡海洋同湖广参知政事贺兴隆始建土城墙。明成化二十三年()知县雷冲增筑城垣,架木覆瓦,城市体系更加完整。到明代正德年间(-年),两任知县郭辚和罗柏相继创砌石城,并将街道扩展为“四街九巷”,以十字街为中心,其四街分别是南正街、东正街、西正街、衙门前街。另因北城门没有向外的交通要道,仅有一条狭窄的巷子称为北正街,为居家之地。其九巷为:毕家巷、毛家巷、安家巷、戴家巷、续珊巷(或叫宿三巷)、仁贤巷、马家巷、居士巷、辛家巷,均为城内之街巷。清康熙十二年(年)以后,县城又陆续向外扩建街道,分别有东外街、向化街、井头街、青石街、永兴街、大码头街等。至此,整个县城有“九巷十八街”之说,其中“十”是指“十字街”,再加上其他八条街,其实就是“九街九巷”的布局。
B2保存较好的青石板路面、砖木结构街坊
据本土梅山文化研究学者胡能改[2]先生考证:当时的街道很狭窄,一般街道宽仅2.5~3米,泥土路面;两人骑马,不能并驾齐驱;两人打伞,要互相让路;抬轿进街,要前踩左,后踩右。县衙公堂,晴天灰尘满室,雨天遍地泥泞。民国二十七年至二十九年,湘潭人王秉丞就任新化县长,决意改变县城环境,拓宽路面。在县政府经费极其紧张的情况下,采取的方案是路从谁家门口经过,就由谁家自行拆房拆墙退后五尺,县政府负责铺上青石板。方案制订后,县长亲自出马做工作,首先得到了新化大乡绅金菩萨杨培甫、国民党县党部书记魏定光等支持。青石板是从独石塘先运至大码头,再从大码头运至各街各巷。经过三年时间,分三期进行,政府对东正街、县正街、西正街、青石街、向化街、南正街、井头街、永兴街等进行全面整修,两边住屋各后退五尺,街道扩宽为6.5米,街总长达米,路面用青石板铺砌成龟背形,两旁设下水道排水沟。为防崩塌,均用三合泥打底,两墙用石头砌成,用浆泥合缝。铺路的青石板长三尺,宽一尺,每隔三五户铺一块盖板石,盖板石凿有梅花孔,以防雨天水积街道;孔呈满月形,上大下小,孔眼寸方;一朵四孔,防粗杂物入沟。青石板铺设整齐划一,线条优美,雨止路干。
B3“钱眼”型的下水道,体现当时新化的厚道与富庶
至解放前夕,古城形成了整齐划一的青石板街道,人口达二万多,街道两旁建筑多为二至三层木结构小青瓦屋面,临街为陈列式铺面。街上绝大多数为房居合一,楼居底商或前商后坊。一般是联榻或合墙,多以内天井采光、通风。住房一般为独门多户三合院或四合院平房,也有少数封闭式墙体,仿中西式楼房,街道是青一色的石板路,古色古香,别致典雅。从民国中后期始,新化县城一直被誉为当时全省一流县城。
县治旧有高大城垣。从元代至正二十四年(年)始建土城垣,为“干打垒”的土墙,后圮坏。明成化二十三年(年),知县雷冲增筑城垣,高1丈、厚4尺,架木覆瓦。明正德十四年(年),知县郭辚改修石城墙余米,高3.3米,厚4米,垛口余个,沿城垣设置巡警2铺20个。东南西北设四城门,东曰“通济”,南曰“薰和”,西曰“永隆”,北曰“拱辰”。城门上建门楼,左右有营房,雉筑巩固,民赖以安。以后,四城门先后在明崇祯、清顺治、康熙、道光年间多次整修。道光二十年(年),南门外一场大火,烧毁了南城水晶阁,城垣石壁亦遭损坏,县人捐银余两,重修了水晶阁,并将石城垣补列整齐,加高到8米。道光二十七年,增建女儿墙垛口个,改建西门门硐及楼,增东北二门楼顶及南门石柱,四门增设炮台,费银两。同治八年亦有补修。到民国年间,城垣已破败不堪,县政府干脆拆除城墙,留墙基,其石料用于铺设街道,城垣旧址改建为环城路。年拆除南门城楼。年,残存的南城门石拱亦被拆除,至此,历时年的古城墙基本消失[3]。
B4美轮美奂的老楼房
明洪武十四年(),诏天下编赋役黄册,“近城曰厢”,故上梅城及周边名“在城厢”;清同治年间设团,更名为“城厢团”;清末民初更名为“城厢镇”;年仍为城厢镇,年为一区城关,后改二十区城关,年为梅城区梅城镇,年复更名城关镇,年合并城关、燎原、北渡、枫林4个乡镇建上梅镇,并一直沿用至今。年始,古城河东部分地区划为梅苑开发区,上梅镇仅存河西部分。年,中共新化县委、县人大、县人民政府、县政协四大家同时迁往梅苑开发区的新建政府大楼,原来的办公场所拨给了上梅镇。今天,上梅镇辖立新桥、火车站、福景山、青石街、工农河、永兴、崇阳岭、十字街、东外、玉虚宫、园株岭、跑马岭、工农、北塔、五里亭、华新、坪山垅、上田、梅树、马鞍山20个社区;燎原、新田、冷水铺、下田、花山、农科、毛家垅、枫林、沙洲、三洲、新塘、光义、接龙、大水坪、洪大、月照、万家桥、远大、横竹、团大、北渡、新渡、和兴、集丰、民主、庙边、集农、小塘、层丰、罗家塘、三湾、白羊坪32个村委会。
而新建的梅苑开发区于年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成为省级开发区,年经省编委批准,正式升格为副处级机构。年3月成立新化县上渡办事处,下辖11个行政村,4个社区,辖区面积30平方公里,是新化县新的政治、文化、信息中心。
上梅古城人文璀璨,城区内原多古迹,最早的有承熙寺,尔后相继续建了文庙(学宫)、武庙、玉虚宫、城隍庙、东岳殿、濂溪书院、梅溪书院、火神庙、北塔、水晶阁、万寿宫(江西会馆)、三义阁、湘乡会馆、茹园、慧龙庵、天主教堂等,此外还有形形色色各具特色的宗祠、姓氏大院。其中承熙寺始建于建县之时,一般说法是“先有承熙寺,后有新化县”;文庙规模宏大,气宇轩昂,雕梁画栋,金壁辉煌;慧龙庵占地13亩,古木参天,有佛像余尊,经书卷,尤其以该庵觉观方丈在清末步行至北京相国寺取回的“藏经”最为珍贵;北塔影响最为深远,当时就有“宝庆狮子新化塔,新化宝塔盖天下”的美誉。清末时期,有新化八景之说,并绘有“新化八景图”,分别是“资江带水,崇阳夕霭,黎山潮信,月照碧潭,东泽龙池,水晶高阁,维山叠嶂,潮源仙洞”[4]。其中五景就在县城及附近。
据一直居住在上梅城喜家坪一带的姜泽湘[5]老人介绍,老县城的特点有四句话概括:“田内一丘田,庙内一座庙,城内三拱半桥,大码头五十四步台阶。”所谓“田内一丘田”,就是指老县城像一丘田,而南门湾内当时一直保留了一丘田;“庙内一座庙”,是指东岳庙内保留有柳公庙;“城内三拱半桥”,当时县城有护城河,护城河上东有“通济桥”,西有“庆丰桥”,南有“西石桥”,北为塞门,半桥洞;大码头作为新化主要水陆码头,从下往上,最初有54个台阶,加上后来延伸台阶及水陆相连台阶,共步台阶,自然是气势恢弘。清末民初时期,大码头一带货铺林立,货物往来,码头上熙熙攘攘、红男绿女、摩肩接踵,是全新化最繁华的地域。
B5保存较好的古镇民居
而上梅古城中的街巷取名,其实皆含一定深义甚至典故,如集贤街,就是清道光年间修北塔时乡绅名流集聚商讨之地;兴贤巷,就有取“贤人兴起”之义命名;居士巷,别名“诸士巷”,巷内曾有罗、戴两姓“士馆”,专供本姓士子应考住宿,故名;仁贤巷取“仁人贤达聚居此巷”之义;宿三巷取名更有典故,相传清朝上任卸任县官均须在此住宿三晚,办理移交事项;永盛巷,取名“永远兴盛“之义;喜家坪,原因欧曾等姓喜欢在此坪居住安家;而更多地名如毕家巷、马家巷、安家巷等,皆因原住居民姓氏而名[6]。
旧时古城有城墙,城内管理严格,秩序井然,晚上有人打更报时,并且声响不同:晚上十点左右为第一次更声,“梆梆梆梆”“乒乒乒乒”……这告诉大家,已夜深了,快关城门了,要进城的快进城,要出城的快出城;到了晚上十二点左右,打第二次更,“梆梆”“乒乒”“梆梆”“乒乒”……告诉大家,这是二更了;到了二点至三点左右,打第三更,已是夜深人静;到了四点多打第四更;早上近六点时打第五更,标志着天快亮,可以起床了。打更既有报时作用,又有警示功能[7]。
(一)毕家巷
地处东正街与迎宾路之间,与东正街并行,县水利局后面。这里原有无数祠堂老宅、会馆古庙,是多姓祠堂集中地,现在还有肖家祠堂、魏姓祠堂、康氏祠堂、何姓祠堂等遗址,同时湘乡会馆也在此处。从清末开始,湘乡人和江西、宝庆等地商人和手工业者纷纷来县定居和贸易,主要经营药材、棉布、百货、南杂等商品,获利颇丰。清嘉庆十六年(),湘乡人朱吉发在县城南关设店经营缎帽、布匹、针线,为县内最早的百货商。随后,一批湘乡人相继设店。清末和民国时期的百货店就基本上为湘乡商人掌控。道光十六年(),以湘乡帮为主体的县城百货棉布网点应运而生,城厢南关号称“布市”。抗战初,县城有百货、布匹商66家,大多为湘乡人经营。此外,民国时期县城内经营条子糖、片糖等糖果及各式糕点的南货业发达,较大的南杂店有青石街的大通斋、东门外的大盛斋等14家,大多为湘乡人经营。毕家巷是当时县城内商业繁华之所,也是湘乡人聚居和聚会的地方,风味小吃相当有特色。当时,毕家巷的鼎盔粑(又名锅盔粑)与南门楼下的杯子糕、咸生馆的面条合称“新化三绝”。
B6魏氏宗祠后墙
B7魏氏宗祠残留部分
B8康氏宗祠残壁
(二)东正街
东正街紧靠向东街,与毕家巷平行,原为古县城之东门街,许多地方还保留着青砖褐瓦,走马楼,风火墙,飞檐翘翅,彩绘描金,是目前新化古城保存较好的地方之一。东正街上清一色的青石板路,连同向东街长约1km;街道上共铺设11排青石,中间一排稍高,左右各5排,形似龟背,呈对称流线型美感;路面宽约6.5米,行车过路宽绰有余;左右设下水道,水流通畅,雨止即路干。街道两旁多为二至三层砖木结构或青砖结构小青瓦屋面,临街为陈列式板门铺面,多为酱园、面馆;马头墙临空翘角,错落有致的封火墙高高耸立;屋檐前置,瓦当细槽纹理鲜明,雨天时店铺和民居上雨水下泄,有如千龙吐注,蔚为壮观。今天,青砖围墙已是断垣残壁,却格外亲切,其中夹杂着一些新修的钢筋水泥瓷板墙面,拼凑成一道有几分别扭的现代风光。
据曾居住在游家大院的邹德义[8]回忆说,民国至建国初期,毕家巷一带相当繁华,当时除了集中各族的祠堂外,警察局、大礼堂、工商会所等也都集中于此,原文工团剧院叫祁剧院,每天歌舞升平,红男绿女川流不息。由于极度热闹,因而一些上了档次的青楼就聚集在此,供有钱的公子哥儿玩耍。当时的青楼都持有营业执照,富家子弟只要有钱,就可光明正大地来这里玩,还受到警察的保护,不必躲躲闪闪。
现在这一带相联相交的古今巷子有:兴贤巷、马家巷、郭家巷、民主巷等,此外还残留有欧阳祠堂、陈家祠堂、吴家祠堂等遗迹。
B9东正街上的曾君十四郎、罗君千八郎庙
B10古色古香的兴贤巷
B11东正街边的吴家祠堂门柱
B12保存较好的民居
B13欧阳祠堂前的石门柱
(三)西正街
与东正街相对,医院前,是一条刚破坏的古街道。就在十年前,这里还是一条整齐的青石板街,两侧都是清末民初的建筑,青砖褐瓦,走马楼,叠山式风火墙,飞檐翘翅,彩绘描金。据居住在附近的袁顶甲老人介绍说,现在保留下来的古楼房确实不多了,并且还正在拆。这一带原本是古城的繁华地段,以前的电影院、水利局、歌舞厅、广播局、供水电力单位等都集中在此,后来才陆续搬迁。据邓谊长描述,民国时期县城的红灯区就在这里,当时集中了十几家娼铺,也是经过政府许可办了营业执照的,但相较毕家巷那边的青楼,档次就低多了,是供一些贫苦人消遣的地方。西正街四通八达,与南正街连在一起,成枢纽状,南有毛家巷,内有游家大院;偏东有安家巷,巷内保存较好的有伍家楼;北有北门巷,代表性建筑有高屋里(刘仁寿堂);居士巷(新化土话叫猪屎巷)就在北门边,现在巷毁路不通,基本消失。
B15保存较好的高屋里(刘仁寿堂)
B16西正街上的民居
B17玉虚宫的石缸
(四)湘乡会馆
清同治四年(),湘乡籍商人集资于县城内修建“湘乡会馆”,地址在毕家巷内,与“袁氏宗祠”紧邻。新化“湘乡会馆”建筑图纸源于武汉“湘乡会馆”,其主体建筑群需抬高前坪3尺。然而,当时文约(合同)明文签定,湘乡人不得动场外一寸土地。既受文约制约,土从何来?湘乡主事急中生智,发布告云:加价2厘,急购煤炭。四乡煤窑村民踊跃送煤,不及三日,以煤石填满抬高地面。馆内祀有“财神爷”。民国时期,湘乡人在会馆内办学,校名“龙城小学”。后于文革时期一度改办“五一小学”。20世纪六十年代,五一小学合并到新化一小,叫新化一小二教学部,简称一小二部。
据居住在迎宾路的邓一萍[9]女士介绍,他们一家原籍是湘乡县(今属涟源市)桃林湾,从她爷爷一辈始迁新化。她爷爷在清末进入湘乡人在上梅镇开办的织染厂当学徒工,然后她们自家开织染厂,并从此在新化定居。当时,在新化的湘乡人一般要在湘乡会馆举行年会,参加年会的只有那些有头有面的大老板才有资格。而她们一家人苦心经营,在新化获利较多,慢慢地有资格参加湘乡会馆的活动了,但在土改时期,她们家因此被划成地主,以至于其弟不得不逃亡香港,直到前几年去世都没再见上一面。
B18朱佛郎先生绘制的湘乡会馆,见《上梅绘志》
B19收藏于湘乡会馆附近的柱础石
节选自《大梅山研究·萸江津风》
下接之十一,敬请阅读!
梅山风V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