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针又引线,这个鲁班的绣工了不得

千年以前,李白在此写下“龙楼凤阙不肯住,飞腾直欲天台去”;徐霞客将这里作为游记开始的地方——浙江台州。

台州,地处浙江中部沿海,自古有着“走遍苏杭、不如温黄”之说。除了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和充满诗情画意的江南美景,这里还有被誉为“东方瑰宝”的台绣。

正如心灵手巧的绣娘,一针一线凝萃匠心,打造匠心独运的艺术品,中交四公局建设者也在百越大地上以“针”作画,勾勒着一幅筑梦台州、建功时代的振兴宏图。

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

年4月,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开建。作为台州沿海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工程起于台州市三门县健跳镇,止于温岭市城南镇,路线全长.38公里,投资亿元。其中,由中交四公局承建的TS11合同段,路线全长10.4公里。项目于年8月开工、年1月通车运营。

在近四年的建设过程中,中交四公局建设者下好“绣花针”,彰显中交智慧,以工匠精神和勤劳汗水秀出中交人的才华和风采,最终呈现完美作品。付出也终有回报。近日,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获—年度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国家优质工程),这是中交四公局自成立以来首个公路板块鲁班奖项目。

拿下行业工程质量最高荣誉奖绝非偶然。在建设过程中,项目还先后荣获“年度中交四公局优质工程奖”、“年度中国交建优质工程奖”、“年度浙江省建设工程钱江杯奖(优质工程)”以及—年度(第二批)公路交通优质工程奖等荣誉,体现着中交四公局坚持质量为本、以质取胜的企业责任和品牌意识。

巧心构思细致规划

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全长.38公里,占全线十分之一的TS11合同段是一块名副其实的“硬骨头”。万事开头难,项目团队第一个要攻克的难题就是“三集中”场站的选址及规划。

“预制场里面的分区不仅要进行细化,还要统一设置自动喷淋设施;钢筋加工场的布局要结合施工设备综合考虑……”时任项目负责人李锋回忆道。面对本标段规模大、路线长、桥梁工程占比高的特点,项目共需混凝土52万立方米,钢筋加工6.1万吨,“三集中”场站的规模与标准直接决定了工程的建设品质。

钢筋加工厂。

如何下好第一“针”?项目团队经过多次研讨,终于拿出了完美方案。

“项目需建两座大型场站,我们通过推行‘6S’管理体系,将场站全部按照浙江省的标准要求进行设计规划,实现了规模化生产与管理,在规模、功能分区上体现了统一和先进,总体来说四个字——‘最高标准’!”李锋介绍道。

得益于此,巧构思、细规划的“三集中”场站里,所有半成品材料实现了分类上架、超市化管理、智能化加工。同时,通过规模化生产,促使了先进机械设备的投入与人员的专业制作,确保了产品的质量与工程的品质。

“在这里,预制场梁板钢筋绑扎均在胎架上进行,实现了统一制作、整体吊装;张拉、压浆施工均采用先进和稳定的智能张拉及压浆设备;钢筋加工场推行T梁钢筋配送式车间管理模式,就像一间‘钢筋仓储超市’……”谈及场站标准化建设的成果,李锋娓娓道来。据悉,在工程建设中,TS11合同段先后承办了多次施工标准化现场观摩会,得到了业主、监理部门和全省多个工程参建单位的一致好评。

大胆尝试质量过硬

TS11合同段的路基工程虽然只有2.8公里,但填筑段均处于沿海深厚软基地带,软土分布范围广、稳定性差、含水量大。起初,项目团队尝试传统地基处理办法,但效果很一般。这对于立志打造品质工程的项目团队来说,既不符合初衷也不是最终目标。

为此,项目团队作了大量调研,最终对软基处理设计采用了大规模换填泡沫混凝土的方式,但难题接踵而至。“泡沫混凝土共有15.3万立方米,这不仅在对工程质量要求极高的浙江省来说极为少见,就在全国也屈指可数。”李锋介绍,要在短时间内完成这等体量的泡沫混凝土施工,如何保证质量成了项目的难题。

虽然荆棘载途,但项目毫不退缩,在严格执行“首件制”“三检制”“巡检制”“质量标化控制”的基础上,对作业指导书上的工艺流程及标准规范进行验证及优化,从管理体系、实际操作方面严格把控施工质量。

时间是最好的检验者。项目通车至今,这段软基路堤依然稳固,行车舒适,切实印证了建设者的努力实践。

路桥收费站。

桥直梁美精益求精

刚攻克软基处理问题的建设者又开启了“桥梁攻坚战”。如何运用“针法”展现“绣品”的内实外美,打造外观质量良好、线性顺直的桥梁,是摆在项目技术团队面前的新难题:项目共有9座桥梁,其中高架桥3座;共有桥梁桩基根,墩柱、盖梁道,预制梁板片,变截面连续箱梁6处……每一个数据看似平常,但都要做到精益求精绝非易事。

为避免采用传统工艺生产出的混凝土产品,易出现的蜂窝、麻面、气泡、水纹、空洞、漏筋等外观质量缺陷问题,项目从施工工艺、混凝土配合比、模板处理、振捣等细节上反复试验多次探讨,不断改善混凝土的流动性、间隙通过性、抗离析性;在桥梁立柱和预制梁的模板前期处理过程,施展“平、齐、细、密、和、光、匀、顺”的绣技功夫:即使用硬钢丝刷打磨的传统方法后,再用软毛刷对模板表面进行细微处理以减小对模板外表的损伤,选好混凝土脱模剂,使混凝土脱模后不但拥有光洁的表面,还有清晰美观的线角,给人一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美感。

同时,项目团队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与科技研发工作,根据工程特点和工艺成立了QC小组,重点围绕软基处理、混凝土质量通病治理开展工作。据悉,项目QC小组完成的两项QC活动成果均获全国交通行业优秀质量管理小组。不仅如此,项目研发的钢筋端面铣设备,有效提高了钢筋端头打磨工效,保证了钢筋机械连接质量,降低了成本和安全风险;自主研发的预应力钢绞线梳编及穿束一体化装置,有效解决了下料误差大、耗时长等问题,提高了工效,节约了成本……正是这些凝结了智慧和汗水的小改革小发明和微创新,从精度、准度、细度上分别提升了工程建设的制造水平,真正实现了项目对内实外美的品质追求。

就这样,在“绣娘”们的穿针引线、一勾一画的娴熟“绣工”下,一步步打通了全线施工的“任督二脉”。

蓝锦绿绣百翠山水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挥生态、环保高速公路的整体效益,做到减少资源占用、保护生态环境,是我们一贯坚持的理念。”李锋说。

TS11合同段的1号场站被亲切地称为“生态场站”,项目团队巧织“蓝锦绿绣”,利用原有的防风林,结合人工绿化,为枯燥的施工场地注入绿色元素。

据悉,该场站总面积85亩地,其中绿化面积达到16.5%;主要道口均安装了车辆自动清洗装置,洒水车定时洒水避免扬尘;严格按照公路用地红线和临时用地范围进行施工,不侵占其他土地资源;对周边排水系统及时完善,确保地方水系畅通无污染。同时,项目还发挥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在节能减排中的突出作用,引进砂石分离器对拌和站余料集中处理,既能减少以往剩余混凝土的乱排乱弃现象,又能废物利用,降低成本。

线线递柔情、针针凝心血。项目建设平安、品质、生态高速的理念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TS11合同段多次荣获浙江省公路水运工程“平安工地”省级示范施工合同段等称号。

作者丨孟凡贺贺露明图片丨中交四公局四公司编辑丨李源源审核丨卫涛连萌监制丨孙英利投稿邮箱:xww

zgjtb.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elwatches.net/lcjc/12798.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