涟水和孙水是流经娄底地区的两条主要河流,哺育和滋润了娄底大地,可以说是娄底地区的母亲河,作为娄底人,尤其是涟源人,如果不知道这两条河,应该感到羞愧了。
孙水、涟水从南北绕经娄底市区后,汇并到一起,注入到水府庙水库,而这里早已是湘乡的地域范围。
娄底市在娄底地区的位置其实很奇葩,虽然是行政中心,但娄底市偏离地区的地理中心有点厉害,基本已靠近湘乡的边界。也就是说,涟水和孙水一合并,很快就不归娄底管了,如同把自家宝贝一古脑儿打包全送给了别人,下面的旅游、水利、渔业等等全没娄底什么事了,作为一个娄底人,我只能呵呵了。
水府庙水库风光:
闲钓夕阳
渔归
涟水,为湘江中游一大支流,源于新邵观音山,自西向东,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双峰县,经湘乡至湘潭县河口入湘江,境内全长85.85公里,沿途纳孙水、湄江、测水等1-4级支流89条,控制流域面积平方公里。
涟水横穿涟源县城,说实话涟源没什么名气,甚至知道的人不多,但其实它是钱钟书《围城》故事原生地(三闾钟楼在涟源一中校园内,可惜被拆,仅立一碑以示纪念),在中国近代史上也是发生过一定作用的,涟源市区在涟水上建起了许多座桥,不过我没有去考究过,其中有一座蓝溪桥比较有名,一是因为桥本身有一定历史,其二则是因为桥头有一家蓝溪桥面馆,一直按老旧的传统在经营着,似乎是被历史和时间抛弃和遗忘的城市一隅,固守着过去的节奏和味道,给现代人留一扇窥探过去的窗,引得怀旧之人尤其是归乡游子纷纷前往,以吃那一碗旧时滋味的傲娇手工老面为快、为荣。
今年端午假期回老家,有幸晚饭后在同学的带领下在娄底沿岸边游玩了一段涟水,刚好碰上雨水时节,水面大涨,水质虽然有点发浑,但经过这么一冲,水质应该是好了不少,水量很大,坝上形成的瀑布已颇有气势,只是累积的垃圾成堆,很吓人。别看涟水平时水量不咋的,据同学说有年大水,由于两岸南低北高,结果淹了半座老城。
散步涟水边,从另一个角度领略娄底的面貌,有不同的感受,这一段的岸边经过改造,有栏杆和橡胶步道,环境还不错,适合休闲和散步,有人钓鱼,还玩夜钓,但渔获很少,蚊子倒是很多,真是佩服他们乐在其中的执着和坚持。
孙水发源于邵阳市新邵县潭溪镇,流经涟源市、娄星区、娄底经开区和娄底市区,在大埠桥犁头嘴汇入涟水,全长94公里,流域面积平方公里,是娄底市中心城区居民最重要的饮用水水源。
孙水穿过杨家滩(杨市),流经涟源三中。但从历史角度看,杨市也许比涟源名气更大,因为这里是湘军的发源地,当年湘军就是从这里浩浩荡荡出发去远征,又把一船船金银财宝运回这里。
杨家滩于我也有特别的意义,杨市镇很小,只得一条一里路长的街道,但这里景象已大异于乡下,有熙熙攘攘的人群,有包子油条面条,有小人书摊……尽管离家有二十多里地,这里却是我年少时离家最近的城市象征,可向往、可期盼,是心里一个充满诱惑力的实实在在的想头。至于后面就读附近的涟源三中,或许也是一种冥冥中的缘分了。
杨市市区有座横跨孙水河的石拱桥-胜梅桥,又名杨滩桥,据说已有多年历史,是娄底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胜梅桥始建于清康熙年间,它是由时任州司马的杨家滩板桥人姚春芷捐资修造。与此同时,名士李文昭在下游梅林江捐修“梅胜桥”,后圯于水,改桥置渡。杨滩桥也于清道光十八年和二十四年两圯于水。姚氏后裔引以为鉴,意欲使杨滩桥胜过梅胜桥,便捐修加固,整修时在桥面中央设镇邪神龟。从此,该桥桥体坚固,再无圯水之患。后人把“梅胜”二字易位,称杨滩桥为“胜梅桥”。
胜梅桥桥长39米,宽6.7米,高10米,半圆三拱四墩,整座桥由条石、墩石和板石建造,有上十七、下十八,三十五级台阶。两边护栏以青条石铺就。桥身由墩石用石灰、桐油、糯米、三合土砌筑而成,从外观上看不到砌筑痕迹。桥面由大青石板铺就,桥拱圆正,桥墩的迎水面还建有分水尖,以减轻水流对桥的冲击,造型精美、大方、独特、耐看,桥下的河水清澈干净,堪称中国古代古桥建造一绝,是现孙水流域乃至湘中地区保存最完整,最为壮观的石拱桥。历经余年的日晒雨淋,胜梅桥和它身下的孙水河一样,已与古镇杨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历史文化内涵等方方面面融为一体,成为承载杨家滩乃至湘中历史文化的一座地标式古建筑物。
不久前,有关部门下了点功夫,请田震唱了一曲《胜梅桥》,词曲都很美,韵味悠长耐品,引起了很大反响,这波宣传和推介我给打个高分。在网上搜索相关视频,可能后来火了,原本早先清爽的视频,现在却到处是广告和寄附的幌子,还各种捆绑陷阱,烦得很,只找到一个动画的尚可,凑合就看吧。
我其实与孙水河还有些缘分,我高中时就读涟源三中,涟源三中地处杨家滩(现称杨市,是湘军发迹之地)郊区,孙水河穿越杨市,在涟源三中校园前横淌而过,我就这么糊糊涂涂的伴在孙水河旁3年而不自知,只到几十年后查阅地图,才恍然大悟,惭愧啊惭愧。
那时,寄宿在校园,高中的学习是繁重而紧张的,只在晚饭和晚自习之间有那么点空挡,经常晚饭后,走出校门,散步去孙水河桥上,放松一天的心情,欣赏落日的余晖,看滔滔不绝的河水奔腾着跑向远方,在我们心里,那远方未知、刺激而充满了诱惑,正是我们努力的方向……
毕业离校那天,早餐后大家无事,附近到处疯玩,有人去到孙水河玩,恰逢干水期,不知怎么就给他们抓回来一条活的黄刺鱼,然后集中到教室举行散学礼,那同学就用他不再使用的铝饭盒盛水装了那鱼,这是我这辈子第一次见到黄刺鱼这种鱼,背上和腹部有大大的三根尖刺,很厉害的样子,胡须、大眼,有点萌萌的,金黄带斑,据说还会叫,觉得漂亮而又新奇,散学后,大家把课桌收到了教室的一头,露出了空荡荡的一片,不知出于啥心理,那同学并未将鱼带走,而是就这样让它留在那少水的饭盒里,突兀的摆在空荡荡教室中间的地板上,成为了散学礼的活祭……
娄底南沿孙水河畔深入是一段幽僻的乡村河谷,这一段河道曲延,兜出了婉转的韵味,青山绿水,绿树掩映,环境自然,现被开辟成一路农家菜馆,连绵不断,很成规模了,而且很旺,只是道路曲折而狭窄,一到傍晚,许多车子就鱼贯而入,到处是人,也到处是车,空气中洋溢着湘菜特有的香辣和热情,也算是娄底一处特色了,在亲朋和同学的引领下,我进去尝试过两次,留下的印象还不错,有机会还是愿意再试。
年抓个机会顺路去孙水河公园旁边的河段探视孙水河,水流够大够猛,水质不错,浅水边能抓到螺和小虾,娄底的生活水源主要靠它了。
年初中毕业35周年同学聚会之余,组织游船孙水河,应该是碰上枯水期后不久,水面恢复不够,水流不大,也不清澈,垃圾也多,还有一股腥臭味,感觉不是太好,有点遗憾。幸好同学们兴致挺高,其乐融融,算是个补救了。
枯水期刚过,水面远未恢复
水把垃圾漫到岸上,形成一条明显的垃圾线
这张图我想起名为生命,一个生一个死,强烈的对比,由于死了许多贝壳和螺,腥臭味自然就起来了,尤其太阳一蒸,更让人难受。
有同学提议向打鱼的买了几条鲤鱼,准备晚上烧来吃,后来证明这是一个错误,尽管这鲤鱼看起来很诱人,但烧出来多刺不鲜,沒有鱼味,倒有一股很大的土腥味,结果大家尝了一口之后,纷纷弃之而不顾,据同学分析,也许我们上当了,其实这根本不是孙水河里的鱼,而是从哪个养殖场拿来蒙人的,我比较认同这个观点,那鱼大小如此整齐划一,色浅而体胖,不似江河里野生鲤所为。
涟水和孙水是老天给娄底人们的恩赐,值得好好保护和珍惜,而我出生在这两大河的中间地带,无福消受这恩赐,我们那受四处挖煤所害,地表水污染破坏严重,几近枯竭,因此自幼羡慕江河湖泊的滋润,眼红傍水而居的人们,曾梦想居于孙水河边庭院,观夹岸风光,赏长河落日,看鱼鸟相戏,品往来风雨,闲来垂钓,晚来听涛,过过江南鱼米水乡富足而温润的日子,不过,这终归只是梦想而已……
请长按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