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如此多娇
“江山如此多娇”,是毛泽东的名句,写于年2月。
《江山如此多娇》,是中国当代画家傅抱石和关山月年为新建的人民大会堂合作创作的巨幅设色山水画。该画以毛泽东《沁园春·雪》词意为题材,绘“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的雄阔气势,和“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的美丽景色。毛泽东手书“江山如此多娇”六个大字于其上。
鉴赏者认为:作者把西洋绘画和传统绘画的透视法融会在一起,并突破了时空的限制。在空间中,近景是草木葱茏,一片江南春色;远景是冰山雪岭,一派北国风光。在时序上,跨越了春与冬,打破了时间界限,使江南春色与北国隆冬同时在画面上出现。只有“宇宙视角”才能看到这样的景象,这种表现方法是中国画家的大胆独创。
美术评论家公认,作为新中国重大题材美术创作同时又是目前所知中国美术史上最大的纸本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反映了中国画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创新所取得的成果——中国山水画表现内容的拓展,是中国画变革成果在此时的一个具体表现。
半个世纪后,巨幅漆壁画《长城颂》高悬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这是传承,也是致敬。
(李煦)
气势磅礴的《长城颂》漆壁画。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摄
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之际,庄重大气的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在北京开馆。走进这红色新地标的序厅,首先看到的就是一幅40米长、15米高的《长城颂》漆壁画。
它壮丽雄浑、气势磅礴,以红、黑、白、金等颜色表现金秋朝阳下的长城:万山红遍、层林尽染,长城如巨龙逶迤在崇山峻岭中,盘旋而上、起伏蜿蜒,直入云海深处,给人以向上升腾之感,焕发出生生不息的力量。
《长城颂》是如何面世的?其创作者、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程向军近日接受了长江日报读+专访。
千锤百炼《长城颂》
大的修改就有20轮
由傅抱石和关山月两位国画大师年创作的《江山如此多娇》高6.5米、宽9米,悬挂于人民大会堂迎宾厅,早已名垂画册。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作为红色新地标,拾级而上进入展馆序厅,抬头第一眼就会看见《长城颂》壁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大家希望《长城颂》能够像《江山如此多娇》一样,以经典美术作品献给建党周年。
据了解,中共中央宣传部、中国文联、中国美术家协会曾经向全国各地美术名家、美术院校和专业画院的艺术工作者广发“英雄帖”,两年来尝试过国画、油画、雕塑等多画种方案,很多名家都曾参加过这个项目的创作,经过反复征集、评选,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程向军教授的创作方案脱颖而出。
漆壁画《长城颂》采用传统漆画技法原理,通过在铝箔粉上刻线控制整个画面造型,运用多层罩染透明漆以达到最佳的视觉效果。考虑到壁画所在的空间限制及壁画的高度,重点细节表现在画面的1/2以下,中远景强调块面的构成,远观画面结构清晰,近看有质感及细节表现。为了避免室内眩光干扰欣赏壁画,《长城颂》采用大量的材料肌理将光滑的漆面眩光分散,使壁画达到高贵、厚重、雅致的视觉效果。
年4月,程向军教授开始了这幅壁画的草图设计创意工作,其间经历了无数个通宵鏖战、千锤百炼、反复修改的日夜,其中较大的修改就有20轮。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全力支持创作。
《长城颂》画稿经过20多轮修改,这是程向军创作的其中一稿。长江日报驻京记者柯立摄
最后一轮审稿是去年6月中旬,当时北京新发地出现聚集性新冠疫情,相关部门克服困难,把4件候选画稿分别喷绘成平方米原大,动用3台电机的起重装备,在序厅的墙面逐一展开,由评委现场审定。程向军对创作意义的理解非常精准,加之其作品的视觉冲击力、创作思路和周密实施方案,打动了现场审稿的负责人。
画家为作品打99分
画稿方案得到上级领导肯定之后,程向军在材料上大胆创新。
整个壁画面积达平方米,程向军决定分成块漆板来拼接画面。每块漆板3米宽、2米高,它超出了传统漆画板子的尺度,而且传统漆板手工做,木材稳定性差。经过反复琢磨,他大胆地提出使用蜂窝铝板,因为铝板的工业化程度高、误差小,能确保块漆板在拼成一幅巨画后,画面非常平整,不会因为季节和热胀冷缩而变形。而且为了避免反光,铝板可以进行哑光处理。
为了将修饰层很牢固服帖地粘贴在金属表面上,程向军团队做了很多实验,买了铝型材,做破坏性的实验,比如高温试验、紫外线试验、撞击试验等等,最后提出了一整套完整成熟的工艺实施方案。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邀请了国内顶级漆画家、材料专家、工艺美术名家、文物修复专家进行论证,为确保壁画的艺术质量提供了保障。
方案审查和准备工作就绪,已经是11月中旬。程向军与北京新醒狮艺术公司合作,在公司搭建创作平台制作室,并特邀他的学生、漆画艺术家王炳懿与公司管海龙工艺师等公司员工担任助理画师。一个50多人的制作团队,要把《长城颂》从小画稿变成平方米的壁画,从放大画稿、刻线,到用漆板的铝粉铺底、手工研磨调制颜料……每个环节都克服了很多困难。
因为作品面积太大,团队在室内吊装了两个监控录像,确保每一个细节的准确。从霜叶如火到白雪皑皑,再到春暖花开,壁画终于圆满完工,比预定时间提前10天。
今年3月20日,作品分批次运往展览馆序厅现场安装。为确保万无一失,团队为每块漆板都做了一个金属的网格,盒子里面填充了橡胶垫。当这块漆板完成安装后,没有一块被划坏,也没有一个工伤事故。
“经过一个月的奋战,中宣部及中国共产党历史展览馆领导非常认可我主持的这块漆壁画。”程向军给自己的这次创作打99分。
前行路上不忘良师益友
《长城颂》获得认可,师友同行纷纷祝贺程向军。程向军则感念那些帮助过他的人。
年,18岁的程向军独自背着书包,从河南信阳来到北京,找中央美院的杜建、高亚光老师学画。“高老师让我住在杜老师弟弟家里,每个周末来教我画画,还帮我做饭,分文未取。我痴迷绘画,主观上努力用功,进步很快,年考取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壁画专业,走上了绘画专业道路。学院的前辈像张仃、祝大年、权正环、袁运甫、吴冠中、杜大恺、乔十光等老师,对我影响都很大,老一辈艺术家待人接物都非常真诚。”
他回溯自己的创作历程:“乔十光是我的漆画老师,我本科上的是壁画系,毕业前期学的是壁画,大学三年级下学期被划到漆画专业。由于我学过漆画,毕业留校就让我教了漆画,其实我的心还是在绘画上,但是漆画我也有兴趣。年我在中国美术馆举办个人漆画展之后,担任了《中国现代美术全集》漆画卷的副主编。编书对自己是一次很重要的学习,因为有机会对全国漆画创作进行梳理和考察。这件事对我的艺术创作影响很大。几十年来对绘画写生的积累,启蒙老师和前辈们给我引路指向,这些都被应用到这次《长城颂》的创作中,也是我的创作能够获得认可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这次创作中,我也得到许多老师的帮助,包括中宣部的领导,他们非常懂专业,没有通过行政的手段干涉艺术创作,每次都是非常圆满地配合,我觉得特别好。”
程向军绘制大型漆壁画《长城颂》。
“红色”毫无疑问是最佳选择
读+:您能否先讲讲自己的创意构思过程?
程向军:壁画的要求很具体,主题是长城,要求用漆画,形式手法是非写实、非装饰,可以用意象的方法表现祖国大好河山。非写实,我的理解就是要表现心中的长城,而不是说用一个摄影照片把它翻成漆画,简单地复制现实生活中的长城。用意象的表现形式,就给艺术家创作提供了一个比较自由的表现空间,也就是说不拘泥于表现八达岭还是金山岭还是慕田峪……不拘泥于表现某一段长城或者某一个具体的内容。
我们在接触这个项目之前,听说征集、评选工作已经进行了两年多,油画、国画等画种都尝试过了,不少名家也都画过,但是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后来相关部门想到,人民大会堂福建厅的大幅漆画《武夷之春》随同重大新闻事件频频亮相,堪称“上镜率”最高的中国当代漆画艺术,于是委托清华大学和中央美术学院分别以漆画形式来进行创作。
我被拉进清华美院的创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