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液科实习记录

写在前面

1

这半年来反复问自己的问题之一就是:

未来真的不做个血液科医生么?

是真的很喜欢血液科呀,有一部分是小时候的执念,有一部分是因为血液科很难学懂又很有趣的知识,还有一部分是因为这一周血液科实习医生的体验。

所以,可能会有一点点遗憾吧,人生不能掰成两半,我应该也不会最终成为一名血液科医生。那么,还是用心记下来这短短一周发生的一切。

血液科时间表

7:10-7:35

01

吃早餐、到图书馆放书、换白大衣

7:40-8:00

02

赶在早交班之前看一遍我们组的病人们

8:00-8:20

03

早交班

8:20-12:00

04

跟着老师们查房+开启一天的工作(比如跟着学姐开医嘱、写医嘱本,观摩一下扎血气、骨穿,做个血涂片之类的)

下午

12:30-13:30

05

看看专业书、推着我的小推车给新病人做几个心电图

14:30→17:30

06

继续一些操作,跟着老师收新病人,问病史写病历,干一些杂活,听老师讲讲课、改病历,以及没事时看看书,开开心心想一想下班后吃什么。

“其实很难用一张时间表概括所有,毕竟每一天甚至每一个时刻都是不一样的故事

尤其是病情瞬息万变的血液科。

因为是淋巴瘤诊疗中心,我院血液科的病人大多数都是淋巴瘤的患者,弥漫大B、套细胞、NKT、Burkitt、霍奇金、血管免疫母细胞性T细胞淋巴瘤,书上学过的没学过的全都见到了。还有一些多发性骨髓瘤、MDS的患者,以及很多来复查的患者。

我一直觉得医生这一生中主线是自己的人生,期间却也贯穿了无数个其他人的人生片段,真是神奇。能有幸作为那么多人的人生的见证者甚至参与者,说不定某一些决定还能给别人的人生甚至整个家庭带来转机,何其有幸。在这个新的科室,短短一周,又看到了不少人生的悲欢。

我们组的患者里有粗嗓门的大汉,我第一天进科给他查体没摸到腋窝肿大的淋巴结,他跟我说:“你这水平就不行,不如丛大夫。”哈哈我当然是比丛佳老师差很多的,但被患者指出来难免觉得有点尴尬,刚进到新的科室,业务生疏,更害怕他觉得我水平不行,之后的操作不配合。但之后的每一天早上我独自去看他,去听心肺时他都很配合,真是大松一口气;

也有好脾气的患者,那个Burkitt淋巴瘤的患者是个很耐心的人,我们的日常就是:早上我风风火火走进病房,直奔他的床问:“昨晚怎么样呀?有什么不舒服么?”他坐在床边,照例先笑着跟我说大夫早上好,我赶紧笑着回:早呀。然后他接着很温和地回答:“特别好,昨晚一次都没醒,一觉睡到天亮。”我正要松口气,他接着不紧不慢地说:“就是早上6点起来一量体温38.3°。”那感觉就像是坐过山车,心刚要落下又悬起来了。好几次我都偷偷腹诽:你就直接说重点说自己发烧了嘛,就不要铺垫什么“特别好”了,我还以为真特别好呢,都发烧了咋还好呢......但我很喜欢他,这种面对疾风也保持平静的心态的能力很了不起。后来他出现了一些药物的毒性作用,手上皮肤红肿,从一个手指扩展到五指,一只手到双手,再到双手双脚。我在科里这一周就看着他皮肤损害逐渐发展,老师先怀疑感染,没准是蜂窝织炎,推测发烧可能也与之相关,请了会诊。后来扩展到双手时说看来应该不是感染了,要不怎么会双手都有全身其他地方又没有呢?又请会诊。科里另一个老师说她的患者曾经也出现过这个症状,才最终推测应该是化疗药的毒副作用。你看,越是复杂的患者身上越能学到更多,在这个患者身上我看到了自己以前没见过的症状,也全程见证了老师面对一个新发症状整体的推理过程和临床思维。就像那天丛佳老师跟我和学姐说的,虽然大家夜班前都各种求好运,但如果你实习、轮转时一直很顺利,值班永远碰不到重症其实并不是件好事,因为这样你就失去了成长的机会,当你需要最终独当一面的时候却没有很好的能力,你能永远这样好运气么?在科里有一个晚上我在图书馆学到了很晚,“协和八”那天的推送恰好是关于一个Burkitt淋巴瘤的患者的故事。很悲伤的故事,看完我有点难过,想着楼上我们组的那个患者还在反复发烧。周日是最后一天白+夜,那天夜里他高烧不退,家属每隔一个小时就量一次体温,学姐反复起床去看他,没有叫醒我,但好几次我都醒了,想着自己也帮不上忙,就静静躺在床上,听她在打电话,安慰家属。刚进科的时候他住在三人间,每次去见他他都坐在床边风轻云淡,手上都红肿了一片他也说没事,他克服一下。要出科的那两天他换到了单间,每次去看都躺在床上,烧得迷迷糊糊。哎其实有点难过,对于我这种刚下临床没多久也没见过什么世面的小孩来说。希望他的白细胞快快长上来,挺过这一关也挺过之后的每一关吧。

在老师的监督下自己去收了一个患者,问病史、写病历和首程,跟着老师一起交代病情。是个矮矮胖胖的老爷爷,笑眯眯的,看着很心宽,老师、学姐和护士老师们都说他长得真喜庆,像弥勒佛一样。他基础病一大堆,既往史写的满满当当,在CT上我第一次很直观地看到了什么叫“桶状胸”。也是在这个患者身上,我第一次意识到我们的教科书上重点讲疾病的定义、病理、发病机制、分型、临床治疗等等,但很少提及各个疾病的预后,只知道预后不良,却不知道“不良”是什么,中位生存期又应该是多少。我对这些病有大致的认识,却对预后和最新的治疗可以说是一无所知。所以,在老师跟家属交代病情的时候,我一副胸有成竹的样子站在旁边,内心却是有些惊涛骇浪。大概能体会到家属第一次被医生告知病情的感受了。在科里这几天老师在很用心地教,我在飞速成长,也一点点学着从化验单、从细胞学检查、染色体检测、各种评分中预测患者的预后。可以说医生是一步步得知患者的结局的,患者的体征、症状以及每一个指标都是铺垫。但对于非医务工作者来说,这些他们都不懂,只是突然得知了结果,可谓是平地惊雷。患者家属的想法大概就是:我这儿这么大一个活生生的人,你突然告知我他的生存期可能很短了。我对这什么什么病听都没听说过,那一堆治疗更是名字都记不住,只知道可能马上就要失去很重要的亲人了,想一想这确实是很难接受。

在这个科室里也见证了生命的脆弱。我在科里的每一天都在帮一个患者量腿围,我们曾经猜测他是不是血栓导致的大小腿水肿,还是淋巴管炎导致的,抑或是血肿压迫。经过治疗,两腿的腿围在一点点缩小差距,除了他的血象即使输血也变不好,其他一切都在好转。如果不是搬家具后腿突然肿了,他本不该现在住院。老师也说尽量让他过年前就出院,他也一直想出院,老人嘛,医院回家去热热闹闹的过年的。老师那时候跟我说:虽然不好听,但这也没准是这个老爷子过的最后一个年了,所以还是尽量让他回家去过。可惜我周日早上进科里,老师问我:你知道咱们的病人走了一个么?我非常非常错愕,甚至脑子里都没太反应过来“走了”到底是出院了还是什么意思。然后知道了是他,也知道了整个过程。去查房,我翻着我的小本子,上面写着他每一天的腿围,以及,周五写的:“......周日查血”,也不用查了,现在当我写下这一段的时候还是有些难过。毕竟其实没几天就过年了。我记得每天我自己去看病人时,他总是很安静,穿一件迷彩的上衣,问昨晚挺好的吧,总是点点头。老师说这样走了其实是福气,没遭罪。确实是福气。但老师虽然感情没有怎么外露,我还是能感觉到,他反复想是不是当时再做点什么就会更好一点,就,其实他还是挺难过的。那天就想起来刘不言老师在知乎问题“作为医生第一次面对没抢救回来的病人时候,你们都是怎么从悲伤中走出来的?”下面的回答。真的很真实。我们总是会反复想当初的每一个决定,是不是这样做结果就会不一样了?但我们毕竟只是医生却不是预言家,有时候是经验,有时候是血的教训,而有的时候不过是个无奈之下的赌博罢了。那天下午,老师跟我说:“之后你就会发现,有的患者,你花了很多时间,一年、两年,倾注的精力越多,就越有感情,花了那么多精力,最后他还是走了,也会越难过。”我想,他说这句话的时候应该还想起了以前的很多个患者。

“我觉得你还是挺适合当个医生的。

可能只是老师的随口一说,但对我来说真的很受鼓舞。在血液科的每一天都有被关爱着茁壮成长呀~

在血液科遇到了很好的老师们,因为可可爱爱的住院医学姐们,因为很年轻帅气的科主任,这个科室一直给我一种很有活力很朝气蓬勃的感觉。

我的带教丛佳老师真的是非常非常好的老师,没进科之前就已经因为当年的见习课很喜欢他了。还记得那时候一个组的同学坐在大圆桌旁,我正好坐在他旁边,他问我:“庄稼出了问题可能是什么原因?”,那堂课印象很深刻,以至于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见到他时满脑子都是:“是庄稼还是杂草?”。他要求我早上在他之前先自己转一遍病人,业务不熟练的我需要更久的时间提前做功课,以至于血液科的每一天都是早早起到科里,但也因此受益良多。老师一直在强调要去多看病人,无论什么事都要亲自看到病人再下结论,所以这大概是我对病人最熟悉的一个科室了,希望以后也能保持这个好习惯。每天查完房,老师都会带着我和学姐去小教室里讲一讲每一个患者的情况和不同病种的基础知识。回来后我就利用空闲时间翻一翻科里的专业书,再补一补老师喂进去的知识的细节,就感觉我真的是非常喜欢血液科的知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明知道未来大概是不会用到了,还是忍不住想要去了解更多。

(说个题外话,那天闲聊时,老师说他觉得到了一定程度之后,决定一个人是否优秀的可能就不是深度而往往是广度了。就突然想起那些年朱老师交我生竞的时候,那些稀奇古怪的实验,那些查阅过无数领域就为了解释某一个现象的时光。就是在那个时候吧,养成了什么都感兴趣,什么都愿意去学习去了解的性格。“有趣即是正义”已经成了他现在的学生们的口号了,大意是指因为喜欢而去学习,因为兴趣而投入精力,不仅仅是为利益所驱使就是正确的。哈哈悄悄说,我一直觉得这个口号说多了就有点过于中二了。但很多个时刻吧,看到身边人,无论是朱老师还是丛佳老师还是身边的朋友们,当他们去钻研某一件事,只是因为想知道这件事本身某些知识的时候,都让我感觉很帅气。)

再说回血液科,在丛佳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些我非常欣赏的特质,比如他一直在查阅最新指南,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比如他不以权威论对错,我感觉他一直都是以证据来说话、以最严谨的态度来诊治患者的医生。希望我以后也是这样的人。

血液科的科主任王亮老师是我加入的科研组的导师,当时他的讲的内科课在那么多节内科课中真的可以算得上是非常惊艳,因为他的人格魅力我一度非常想读他的研究生,虽然时间不太合适但也不顾一切地求师兄收了我进组。我觉得他可能是我能想到的最能代表“年轻有为”的人了。在他的指导下发了一篇综述是年最重要的收获之一,有幸加入生信科研组学习也是我至今最不后悔的决定之一。当然,在这样优秀的导师指导下干活真的是件很有压力的事,我一直都感觉自己跟不上他的步伐,每次遇到一些问题都忍不住脑补自己是不是太笨了,他会不会因为我遇到的问题觉得我不配待在他的组里,他是不是觉得我很烦,会不会打扰他了,以及,他在我这个年纪的时候大概比我优秀太多了吧。即使是他夸我英语好的时候我也会非常慌张,觉得我根本就不配这个评价,我的能力根本够不上他认为“好”的标准。想一想那时候可能是因为他就是我希望成为的人的样子吧,自律、上进,有雄心壮志又永不气馁。所以就特别怕他否定我,对我失望(即使他脾气超好,根本没说过我任何事),就好像一旦他否定我了,就是我的希望成为的样子对我本人的否定了。哈哈现在已经过了好久,我已经可以用调侃的语气来表述当时的心情,但不得不承认因为我控制不住地想这想那,那段时间真的是压力大且内耗严重的一段时光啊......我想我仍然要继续学习如何在和优秀的相处、共事的时候能客观地评价自己并不断前进、永远坚韧。周日晚上,我在科室里和学姐聊天,一起讨论王亮老师是多么的厉害,她也说到当时听了王亮老师的课,就一门心思想报他的在职研究生,哈哈这是什么魔咒么,王亮老师真的是完全在用个人魅力吸引学生学血液科hhh!后来有一天和同学聊天后,我大概绕明白了,我现在确实是比不上王亮老师当年的优秀呀,如果能比得上那我也不应该是在首医了,怕是早就考上协和八年制了吧。我可能现在也做不到他那样努力吧,所以我就一点点慢慢往上爬好了。我也不是为了在某个时间节点赶上他,只不过是希望自己未来有机会能成为这样有能力的人。所以,继续加油吧,万一一直努力着有一天就做到了呢。

还要感谢刘冉学姐和另外几个科里的学姐!!每一天都有学姐加班到七点多再走,周末的时候居然三个学姐都来加班干活,感觉大家真是辛苦。这一周的时间里即使临床工作非常繁重,还是一直把我当成小妹妹一样照顾,非常耐心地教我各种事,干什么操作都带着我,就感觉她们都很温柔。

还有血液科的护士老师们,人都特别好,对于我这种找东西永远不知道在哪里,医嘱本都分不清该写那个的小白一直都很有耐心。这一周大概添了不少麻烦吧。

这一周一直有感觉到被关爱:)我知道这里面提到的人们大概永远都不会看到这篇文章,但不妨碍我真诚地悄悄谢谢我所得到的这些善意和鼓励:)

20

22

最后

要永远记得呀~

血液科也有很多第一次,比如第一次见到胸骨的骨穿,第一次给病人推血涂片,第一次跟着老师一起在显微镜下查看患者的血涂片,第一次从老师的朋友圈里看到利什曼原虫的骨髓涂片,第一次看扎血气等等。这些疾病不再是书本上短短几行字或者边边角角的知识点,而是都变成了一个个立体的、有悲欢喜乐的患者,感觉对很多东西的理解都更深了一层。希望每一个患者都顺顺利利,早日康复!!

如果未来不再有机会去血液科轮转,我会永远记得自己作为一个血液科实习小医生的这段日子。

感谢遇见。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feelwatches.net/lcjc/104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